首页 > 新闻 > 聚焦新闻 > 正文

这张穿越古今的年货单,请查收 [潇湘晨报]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2-02 05:46:02



 
 

    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事。在旧时,每逢年终岁尾,人们都必须提早对生活作出打算。年末要办的大事,不外乎三大件:一是完婚。一年到头,收仓入库,进入农闲,所以一般都在腊月里为子女完婚,或嫁女,或娶媳,完成大事。二是还债。说来有趣,旧时中国三大节,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和正月春节,无一不是还债的日子,欠自家的、欠人家的钱款粮物都要还清;特别是欠商号的钱,在春节前必须结账。

 

    这前两件大事都多少带着些成人世界的责任与艰辛,那么第三件则透着生活最本真的喜悦与热情,那就是:置办年货。如今,虽然不愁吃不愁穿,每天都像过年一般,但在春节之前里赶年集,赶大集置办年货,依然蕴含着一种朴素的情感,这绵延不绝的民俗,既是人们的怀旧之情,也是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办年货,是让过年充满仪式感的最重要原因。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打年纸:照着年货单子买准没错

 

    自从汉武帝时期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开始,春节成为一个重要节日。2000多年来,年货之于过年的意义,说是灵魂也不为过。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日耗油儿,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这首年节歌描述的是春节前后的民间生活情景。显然,相比较来看,新年轻松快乐,岁末则忙碌紧张,置办年货成为过年的一场大戏。

 

    汉朝刚刚兴起过年的时候,人们采办年货的样数还不是很多,顶多是买点爆竹,包包饺子。到了宋朝,年货从数量到质量上发生了飞跃。人们要做两件新衣服穿在身上,以表示新年新气象,还要买崭新的历书。当然,吃食上肉和水果更是不能少的。

 

    《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锦装”即新衣服。“新历”即新历书。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以上清单当中,衣服、肉类、果品、门神、金彩和金银纸也是咱们现代人过年要办的年货,但是桃符、幡胜、糁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显得颇为稀罕了。

 

    清朝和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专门供平民百姓采购年货的年集,年货简直成为过年最具仪式感的一项内容。置办年货是民间在进入腊月之后的头等大事,就算平时再穷的家庭,对于置办年货也是丝毫不马虎的。

 

    《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人家铺肆,择日掸扫房屋,谓之扫房,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年货的置办分为两步:一是自家制作年节食品。由于过去习俗上从除夕到正月不能动烟火,因此家家户户在年前便准备好大量的食物,以供整个正月食用。通常年节食物有腊肉、年糕、饺子、豆腐等。二是购买年货。过去年货单上必列的物品有:红纸、神马、香烛、点心、糖果、孩子们的玩具、新衣、鞭炮等。

 

    由于过年要购买的物品太多,所以,旧时候人们都会在过年之前先写一张清单,注明要买的东西。这张清单就叫作“年纸单”,所以,买年货又被称为“打年纸”。

 

    通常在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这一天,各大杂货铺(百货店)都挂出“年纸幌”。“年纸幌”是一块二尺长一尺多宽的木板,一面贴“天地牌”,一面贴“灶王爷”,四周糊上花边下面加上纸穗。“年纸”即各种印刷的神像等,各商店都印有“年纸单”,印着一些固定品名,人们先购买年纸单,再照着纸单上列的品种一一采购。

 

    与如今大超市和网络电商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年货节不同,旧时物资缺乏,交通不便,各地年货也有着浓浓的区域性和独特的民俗味道,行家们光看一张年货单,就能知道你是哪里人啦!

 

    元宝槟榔:老长沙七星盒子摆一桌

 

    先说长沙。对吃特别讲究的长沙人来说,过年必须准备一些点心,一来摆放在家中待客,二来也方便走亲访友大拜年时作为互赠的伴手礼。而好面子的长沙人,对这类面子工程也极为讲究,所以年货糕点也大多要去久负盛名的品牌老字号商店买。“三吉斋、三元斋,三三得九九如斋”,这“三斋”出品的灯芯糕、酥糖、雪枣,是民国时候老长沙最时兴的南货,马复胜的油炸小花片也特别受到小孩子们的青睐。

 

    然而,除了糕点之外,在民国时期,湖南长沙、湘潭等地还有一种特别的年货,那就是槟榔。

 

    说来也奇怪,湖南深处内陆,不产槟榔,也非沿海,却成为中国最爱嚼槟榔的地区,比起台湾地区、海南、广西等槟榔原产地,湖南人嚼槟榔的比例达到38.42%,其中30至40岁人群更高达50.36%。民国时期,湘潭出品的槟榔,也从清代的槟榔搭配石灰蒌叶的原始组合,发展到加入饴糖、五香、玫瑰油等配料的香甜品种,口味越来越受普通大众的欢迎。

 

    在胡朴安1923年的《长沙新年纪俗诗》中,有两首写到长沙人新年吃槟榔的年俗。其中一首写道:“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路上逢人施一揖,口中犹自吃槟榔。”另一首则写道:“爆竹声中贵客来,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赠,恭喜今年大发财。”在民国报纸记载的《长沙竹枝词》中,也不难见到槟榔的身影:“普通待客有茶盒,七星盘子摆一桌。外加青果与槟榔,元宝更有蛋波波。”

 

    从这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长沙,嚼槟榔不仅是人们的日常嗜好,连拜年作揖时口里也停不下来,同时,槟榔也是新年招待亲友们的重要零食,香茶果盘槟榔,一个也不能少,新春待客用的槟榔,点上桂子油,并用红纸包裹,更被称为“元宝”,尽显吉祥之意。

 

    年货也未必都是吃。在家中的花瓶内或米桶中插上梅花迎春,清朝至民国年间,长沙还有一项重要的新春习俗,那就是插梅花。1920年《长沙新年竹枝词》中有一首写到了梅花:“蓝呢镜轿两肩抬,阿伯家归笑靥开。诉说中途曾放轿,倩人折得一枝梅。”1926年2月19日长沙《大公报》有一则新闻记载:“(在长沙繁华街头)卖梅花、冬青、柏叶的,一捆一捆摆在街心,好像街上长出了梅树。傲骨仙姿的梅花,也请你作一会商品。买年花,买寿字花,拿了去敬财神老爷,保住你发大财。”

 

    新春佳节,处处都是红灯笼、红对联,再在家中插上几只红梅,生活显得更雅致了。

    

    

    “荸荠”:老北京备的最后一道年货

 

    在北京人眼中,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备置年货。而说到年货,很多老北京人会如数家珍:内联升布鞋、全聚德烤鸭、稻香村糕点、六必居酱菜、天福号酱肉、王致和腐乳等等。其中,名声最大的是北京烤鸭。肥大的“填鸭”用果木炭火烤制后,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一到过年,北京的商家们都会把烤鸭摆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老北京人的年货单上也必定少不了这道主菜。

 

    到了除夕的黄昏时分,店铺打烊关门,街上最清静的时候,胡同里会传来一声声吆喝:“买荸荠喽!买荸荠喽!”这时候,各家的大人一般都会走出家门,来到胡同里,招呼卖荸荠的:“买点儿荸荠!”卖荸荠的会问:“买荸荠哟?”大人们会答:“对,荸荠!”卖荸荠的再问:“年货都备齐了?”大人们会答:“备齐啦!备齐啦!”然后彼此笑笑,点头称喏,算是提前拜了年。

 

    荸荠,就是取这个“备齐”之意。买荸荠的,就是图这个荸荠的谐音、图这个吉利。这算是除夕之夜,老北京备的最后一道年货了吧!

    

    马蹄糕:老广最中意“步步糕升”

 

    广州人最讲究风水,喜讨吉利。按照老广习俗,做年货过程也是聚财、积福。以前置办年货,还要关门谢客亲自动手,“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怕这份福气流失。

 

    过年首要的就是准备年糕。老广过年要蒸一盘马蹄糕,寓意步步高升,位于中山八路的泮塘就是“马蹄糕一条街”,最靓的马蹄糕是用水马蹄淀粉蒸制,爽口弹牙,还有阵阵清香。

 

    除了糕,腊肉与海味干货也是广州人过年必备的年货。按照广府习俗,每年的年夜饭必备菜式有发菜蚝豉煮猪手(寓意做生意的发财好市就手)、烤乳猪(寓意小朋友红皮赤壮),还有鸡(寓意有计谋)、鱼(寓意年年有余)、猪脷(即猪舌头,寓意大利)、腐竹(寓意富足)等。剩下还要准备去年用的葱(寓意聪明)、芹菜(寓意勤快)、蒜(寓意会算计)等。

 

    三全三糕三丸:湖北人过年绕不开鱼

 

    在湖北过大年,人们餐桌上主要有三大系列美食:“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和“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不管是哪个系列,都绕不开一种食物,那就是鱼,湖北人对鱼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也难怪,作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既有大江,又有大湖,淡水资源极为丰富,可谓“鱼米之乡”。

 

    荆楚大地一直流传着“无糕不成席”的说法。这糕,首要的便是鱼糕。鱼糕是采用鱼糜、鸡蛋及肉为主要原料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乃民间宴席待客之上品。

 

    鱼糕是湖北菜“吃鱼不见鱼,吃肉不见肉”这一说法的代表作品。其实,除了鱼糕,湖北还有一种类似的特产来头不小,在当地也颇受欢迎,那就是被称为“御菜”的蟠龙菜。

    

    稠酒:陕西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

 

    陕西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历来是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腊月里,有手艺的,趁着冬日的阳光,晒挂面、晾粉条或炸麻花、做糕点,准备在年集上大赚一把;没有手艺的,盘算着杀猪宰羊、粜米卖粮,给老婆孩子添一身新衣、给老丈人买一条香烟二两白酒。最兴奋的是小孩,在“吃白馍、砸核桃、穿新衣”的儿歌声中,盼望着春节快快到来。

 

    如今的西安人,牛羊肉天天吃得起,蒸碗子超市买得到,点心核桃四季少不了。这些地方美食,因为有了精美的包装,或由人从老家捎带出来,或直接从超市购得,慰藉了无数身在外地的西安人。唯有一样东西,至今不太方便在陕西之外找到,那就是“稠酒”。

 

    稠酒,又名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这种酒不宜久放,故有“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的说法。买一桶稠酒回家过年已经成为西安人的习惯。

    链接  一张穿越古今的“年货单子”

 

    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年货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依旧,依照旧俗,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年纸单”,注明了今年过年必备的年货,照着我们的单子买,一定不会错。

 

    1.装饰类

 

    春联、福字、炮仗、烟花、香烛、鞭炮等也是年货必备,而麻将、色子、扑克、玩具等玩乐的东西也不要忘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才有过年的气氛。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不允许燃放鞭炮,怎么造气氛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想好。

 

    2.肉类

 

    鸡、鸭、鱼、牛、羊、猪,这些是过年的餐桌上必备的食物。

 

    3.海味干货

 

    过年最强调的是团夜饭,因此一定要采购到丰富的粮食,各种美味海鲜、黑木耳、粉丝、干笋、香菇、紫菜、虾米、干鱼、腊肉、火腿干货都可以备用。

 

    4.蔬菜

 

    蔬菜的准备是必须的,尤其是绿色的蔬菜。这样,在大鱼大肉中,也可以吃到蔬菜,以均衡营养。5.调料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可别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给忘了,胡椒、辣椒粉、大蒜子、香料也多备点。

 

    6.坚果

 

    开心果、葵花子、碧根果、腰果、巴旦木、榛子、板栗、花生、夏威夷果、西瓜子、南瓜子、红瓜子、松子等等。可以保存比较久而且不易变质的干果,是家人团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聊天的好零食,而且老少皆宜。

 

    7.糖果

 

    夹心巧克力、酒心巧克力、杏仁巧克力、牛奶糖、牛轧糖、QQ糖、彩虹糖、杏仁糖、花生酥、芝麻酥等等。

 

    8.果脯蜜饯

 

    山楂条、草莓干、芒果干、地瓜条、黄桃干、梅子、红枣、枣夹核桃、奇异果干、香蕉片、甘草橄榄条、冬瓜、莲藕片,最适合一边聊天一边吃。

 

    9.糕点

 

    蛋黄酥、云片糕、千层酥、南瓜饼、绿茶饼、芋头饼、龙须糖、桂花糕、鲜花饼、柿饼。软软的糕点,香香甜甜。

 

    10.饮料

 

    白酒、红酒、啤酒、黄酒、甜酒、凉茶、柠檬茶、果汁、可乐、苹果醋,众口难调,多备一点准没错。

 

    11.水果

 

    苹果、香蕉、橙子、金橘。这些水果可以放在家里的茶几上用水果盘装起,有条件的还可以买一到两棵金橘树在腊月里摆在家门口并在金橘树上挂上小红包,看起来喜庆,也有发财的寓意。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