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走,是人生的常态。
吃饭、睡觉、工作、旅行,去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人,有的人只看见了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有的人却从寻常和繁琐的人生里,看见了自然的时序规律、文明的交融碰撞、人情的挣扎和温暖。一本好书,可以拓展你的视野和疆域,发现庸常生活中的“不寻常”。
在信息冗余的今天,观点、情绪、口号遍及每个人的视野和耳边,如何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和初心,放下手机读好书是最笨却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一年将尽,我们周末版采编团队走遍了湖湘大地。在阅读和行走中,我们以我们的爱好和视角,向您推荐12本好书。它们或可“颠覆常识”,或可“贡献新视角”,或可“温暖生活”。在新年的烟火里,可以读一本《食事》,与汪曾祺一起在食物中品尝生活的味道;在来年的新征程里,可以读一本《今日简史》,在纷繁变化的时代里,更新认识世界的框架;在忙碌的生活里,不妨读一本《无声的语言》,理解他人更理解自己。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精挑细选了这12本书,如果你还没读过,希望来年你能读一读。
文/记者赵颖慧实习生易百卉
推荐人:欧阳烈丹
《今日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红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词:作为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可能不会
是名留青史的大作,但它更新了我
们认识世界的框架。作者认为,人
类基因中并未写有建构集体的因
子。人类只能靠想象力,通过故事,
让一群人成为一个集体。我们生活
在故事中,国家甚至自由主义都是
人类为了成为一个集体而讲的故事
而已。如今,人类的故事似乎有点编
不下去了,那么未来该何去何从?相
信你会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新的视
角,来审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三体》
作者:刘慈欣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推荐词:一本旧书,今年又读,觉得仍可以再读,完全无愧于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的荣誉。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多么粗浅,又多么重要。从宇宙的角度俯瞰人生,会有一种豁达感,而且它关乎人类“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基础哲学问题。作者以让人叹为观止的前沿知识和非常瑰丽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场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战争。从来没有一场战争如此在人们的经验之外,又如此与人息息相关。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文明的战争。“你们不过是虫子”,无处躲藏,是宇宙战争带给人类最深的绝望。人类是否应该时刻准备着与外星文明相遇,人类伦理与宇宙伦理是否有相通性,或许有一天会见分晓。
推荐人:伍婷婷
《食事》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推荐词:有些东西读一遍就够了,但汪曾祺的《食事》是怎么读都不够的,它是一本可以下饭的书。在这里,不管是一日三餐这么稀松平常的事儿还是四方美食的集合或品鉴,汪老都能将其变得趣味十足。甚至随手一翻,就让人满脑子都是菜,就连鼻尖都能闻着味儿。
《食事》里每一种食材都有自己的脾气,有些顽皮,有些温顺,有些拧巴,还有些带着童趣,吃的人若不耐着性子跟它们慢慢周旋,就难真正品出其中滋味。比如,里边顽皮的河豚,“脾气很大,用小木棍捅捅它,它就把肚子鼓起来,再捅,再鼓,终至一个圆球……”汪老在这里大部分时间写食物,只是偶尔用幽默的笔尖点拨一丁点儿人生哲学。他非常亲切地将这些琐碎转化成一桌桌丰盛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在这里,食物自然可以饱腹,但绝不能将就,就算是穷讲究,也是一种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热情,这是对抗无趣的法宝。这本书放在春节假期读,大概被油腻包裹的胃口也能大开吧。
《留住手艺(增订版)》
作者:[日]盐野米松译者:英珂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荐词:“留住手艺”似乎是近几年呼声高涨的话题,央视曾为中国的民间手艺拍摄过50集的纪录片,也集结出了《留住手艺》。但今天,我想推荐日本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这是一本写法极为朴素的书,但它有某种魔力,能让心浮气躁的心情在这些手艺人的工艺里慢慢平静下来。
这本书里有造船的、有木匠、有竹编艺人,还有供养漆树的刮漆人……但无一例外,这些行业的手艺人普遍高龄、后继乏人。甚至有些年岁已经不够再等继承人出现,他们仍然积攒着材料,为自己终有一天无法出门做准备,当他们说出“反正我是打算做这个到死的”时,内心被深深地触动。这里边的手艺人质朴、认真、耐心,他们有着自己的偏执,大多喜欢亲力亲为,他们执着地去找寻符合自己手艺脾性的东西。诚如盐野米松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手工业活跃的年代,是一个制作人和使用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下,没有丝毫虚伪的年代……我们,更应该保持的恰恰就是从前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曾经珍重的那种待人的真诚。”
或许,当我们对人生感到迷茫时,可以去书中认识一下这些手艺人,去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学一学他们遵循自然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经验。说不定,你也能从这些匠人的故事里找到在复杂人生道路上不断回望自己初心的路径。
推荐人:赵颖慧
《无声的语言》
作者:[美]爱德华·霍尔著,何道宽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词:丈夫下班回到家,脱鞋、放包、坐在沙发上,然后对妻子说一声“我回来了”,从这一连串动作和这声“招呼”,妻子可以捕捉很多信息,丈夫工作是否顺心?情绪如何?从中预测今晚的生活氛围及应对方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语气、动作、神态、姿态等非语言信息传达了远远大于语言本身的内容,而我们在“本能”和“不知不觉”中解读着它们,它们就是无声的语言。当解读出现偏差和障碍,于是误会和冲突产生。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横跨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动物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发现人们不必借助“语词”就可以交谈,并发现了这套“无声语言”的运作规律和内在结构。他希望当人们能够正视和发现这些无声的语言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和他人的文化,而这是“了解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会使你去注意一些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显示了他人与你的差异”。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作者:[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等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推荐词:我对“好书”的定义是,它能够给人带来新的视角和冲击,而《萨摩亚人的成年》就是这样一本书。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在南太平洋岛屿的田野研究,颠覆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成见”:青春期的叛逆是“天生”的,是一种生理的骚动。但她发现在她调研的68位萨摩亚少女中,青少年的叛逆性格并不存在,她们从女孩过渡到成年妇女的过程中,显得轻松而自然,完全没有如美国青春期女子所承受的紧张和压力。实际上,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可能更多来自社会文化的冲突和约束。这本书奠定了米德的学术声誉,也迎来了一场论争,但并不妨碍她成为美国最有名的人类学家之一。当你不想被裹挟的时候,值得读一读那些“颠覆常识”的书。
推荐人:常立军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作者:[美]巫鸿译者:肖铁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推荐词:废墟是时间留给我们的礼物,当我们面对各种废墟时,难免会生出许多的感慨,然而如何从专业角度来解读这种情绪背后的美学意义?当代著名美术史家巫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觉维度。
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废墟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多有出现,然而,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维度中的废墟审美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巫鸿从传统中国美术入手,借助“丘墟”、“古树”、“碑刻”、“拓片”等等承载废墟审美意象的视觉材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式废墟审美”的体系。巫鸿的出色之处,在于不流于理论层面的空谈,关于废墟审美的实体、概念、意象在书中同步呈现,读过之后,再看废墟,应该会有更为丰富的精神体验。
《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
作者:萧易梁思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词:“过去”不是一件旧物,一张照片,它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因此,任何完整的记录都弥足珍贵。1939—1941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摄影师刘致平完成了对四川广汉的古建的文字与影像记录,这是一次伟大的考察活动。
当现代化的洪流涌入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透过仅存的遗迹,我们已无法明确知晓曾经的城市是如何规划布局,它所承载的文化和美学也都因为现代建筑的混杂而变得支离破碎。通过书里的文字和影像,当年广汉的文庙、书院、会馆、民居、寺庙……各种建筑几无遗漏,而详尽的文字则提供了一个建筑学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成果,我们因此得以重现那个传统的县城,相比于那些对历史文化简单粗暴的描述,这样真实详尽的客观记录才是真正的学者所为。
推荐人:唐兵兵
《现实即弯路》
作者:邹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邹波曾是《锦绣》杂志的记者,后来成了一个诗人,文章是纪实,也是诗。《现实即弯路》是邹波的采访文章,在深山里听一个老人在坟地里唱古老的《黑暗传》、去新疆寻找制造木牛流马的科学家、关注农民的秋收……邹波的文章不像其他新闻报道,主体常常迷失,更像是诗,有作为记者的客观,却有诗人的温情,还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文笔优美、冷峻,是非虚构写作的范本。
《工艺之道》
作者:柳宗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荐词:柳宗悦是个哲学家,他的这本《工艺之道》像一本哲学书,所以比较晦涩难懂,看起来比较吃力。不过,在近一百年前,柳宗悦对于工艺之美的思考,放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依旧有借鉴意义。柳宗悦认为工艺之美,在于实用,是一种对自然的皈依,“当器物失去实用的价值,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触及了工艺本质。不过,作为柳宗悦自己的哲学思考,有些絮絮叨叨,需要耐下心来看。
推荐人:钱烨
《树上的男爵》
作者:[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译者:吴正仪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词:大家都喜欢卡尔维诺,喜欢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佩服他从现实出发,用语言编造梦境探索真实世界的笔力。在《树上的男爵》中我们将看到一位从小生活在树上的男爵,让他脱离世俗生活的决心只是发生了一次饭桌口角,与父亲发生了争执。当在树上生活了几十年,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惨败,男爵唯一安慰的自己的事是一辈子生活在树上。与参与了历史进程的其他人而言,他是逃兵,而正是这种偏执的疏远,让他与人群达到了真正的和解,他即成为他自己,也融入了大历史中。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在短暂的一生中,什么才能给予我们心灵真正的安慰?如果你是这样一位偏执狂,每天怀揣着奇怪的白日梦伏在案桌旁,你会怎样选择接下来的人生?
《七堂极简物理课》
作者:[意]卡洛·罗韦利译者:文铮陶慧慧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词:枯燥的物理学在探讨什么?难道仅仅为了解释宇宙这个精密仪器的运转规律?我们是否找到了神创世的可靠证据,或者仅仅把宇宙的诞生归咎于一个巨人无意间打出的喷嚏?时间是什么?空间又仅仅是我们体验到的么?这一系列问题虽然没有在本书得到解决,但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七堂极简物理课》却试图为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上述的问题在物理学中能够找到的有限答案。
文/记者赵颖慧实习生易百卉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